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紫坪铺水库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系吗?
2009/3/14 8:33:59    新闻来源:中国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PP工程学会

中国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PP工程学会 www.hydropower.org.cn   日期:2008-09-16   供稿:中国水科院
 

紫坪铺水库与5•12汶川大地震有关系吗?

Leemin & Wangyx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04.0秒(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境内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信息网发布的参数,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东经103.4°,震源深度14km。几天之内,关于三峡水库、岷江梯级水电站诱发了此次大地震的说法就在各个网站大出风头了。由于三峡水库到震中的最近距离也在300km以上,说“诱发”实在鞭长莫及,最后把“犯罪嫌疑者”锁定在紫坪铺水库。经查,给定的5•12汶川地震震中到紫坪铺大坝的直线距离约17.5km;震中到紫坪铺干流库边的最近距离约7km;震中到古溪沟支库段库尾的最近距离约5km;震中到寿溪河支库段库尾的最近距离约7km。这似乎成了紫坪铺水库难逃干系最有力的证据。各种诱震“成因机制”也纷纷出现,有人还总结了可能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七条似是而非的所谓标志,说什么符合数越多可能性就越大,碰巧“紫坪铺水库符合了7项标志中的6项”,制造了必是无疑的假象。

  那么,紫坪铺水库真的能诱发汶川8级大地震吗?在地震中不但没有出现重大震害、还为抗震救灾提供水路通道和水电供应的紫坪铺水库到底是“抗震标兵”还是“罪魁祸首”呢?个别反坝专家试图让公众相信,紫坪铺等水电工程诱发了汶川大地震的可能性是无法排除的,将成为长期争论的悬案。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从头说起。

一、水库真的能诱发地震吗?

  人类修堤筑坝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存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建于秦代的都江堰和灵渠。1878年法国建成世界第一座水电站,中国大陆最早建成的水电站是昆明市郊的石龙坝水电站(1912年)。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是新安江水电站(1960年)。

  世界上首次有关水库诱发地震的报道(Carder, D.S., 1945年)是美国的米德湖(Lake Mead,Hoover Dam)。胡佛大坝于1935年开始蓄水,1936年首次发生有感地震,1939年春库水上升至运行水位后不久,出现地震高潮,最大地震是当年5月的5级地震。在这之后,有的学者联想到1931年希腊的马拉松(Marathon)水库和1933年阿尔及利亚的乌德福达(Oued Fodda)坝附近所发生的地震,提出它们也属于水库诱发地震。事后追加的这两例均有牵强附会之嫌。由于这些地震的震级不大,没有造成灾害,加之当时的地震监测资料不足,诱发地震之说在争议中逐渐被淡化。

  1962年3月19日广东新丰江水库发生的6.1级地震是我国首例水库诱发地震,也是世界上第一例大于6级的水库地震事例。新丰江水库坝高105m,正常蓄水位116m,库容115亿m3。工程所在地区建库前的地震活动很弱。1959年10月下闸蓄水,蓄水后一个月开始记录到水库地区的微弱地震活动,随着水位抬升地震活动逐渐加强。1961年冬库水位首次达到110.5m峰值不久即发生了6.1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大坝下游1.1km处,震中烈度为Ⅷ度,震源深度约5km。地震造成坝体数处产生水平裂缝,向下游面渗水,坝段间的止水和发电厂房等也有局部损坏。经修复后继续正常运行至今。

  自新丰江水库出现6.1级地震以后,水库诱发地震问题再度引起各国坝工界、工程地质和工程地震界的强烈关注。在其后的五年间,世界上又有三座水库相继发生了6级以上地震,它们是:赞比亚─津巴布韦的卡里巴(Kariba,1963年,6.1级)、希腊的克里马斯塔(Kremasta,1966年,6.3级)和印度的柯依纳(Koyna,1967年,6.5级)。其中柯依纳(Koyna)地震造成了震害,部分坝段发生多条水平裂缝,向下游面漏水,塔吊和水工建筑物受到了损坏,震中区部分村镇的房屋倒塌,并有180人死亡。

  另外,有人将意大利的瓦依昂(Vajont)水库也列为诱发地震震例,这是有异议的。瓦依昂(Vajont)水库1960年开始蓄水,水位的反复升降引起库区原有滑坡体加速活动,1963年10月1日2.4亿m3的大滑坡将坝前1.7km长的水库完全填满。有人认为是1个月前发生的3~4级地震造成的这次大滑坡,也有人认为是滑坡引起的地震。我们更倾向于是滑坡引起的地震,因为如此巨大的滑坡事前必然会在滑动面上产生一系列微小的拉张和剪切破裂。国内的地震台网也记录过大滑坡之前的微小地震。但无论如何,瓦依昂(Vajont)水库是被大滑坡掩埋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水库诱发地震研究进入活跃期。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专门成立了由各国著名专家组成的“与大型水库有关的地震现象工作组”,于1970、1971和1973年召开三次工作会议,并于1975年在加拿大的班夫城(Banff)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诱发地震讨论会。在历届国际大坝会议、工程地质和地震工程领域的许多专业会议上,水库诱发地震经常列为讨论的课题,不断有新的震例资料和研究论文发表。1995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诱发地震国际会议。

  截至1992年,世界上(除中国外)已有33个国家的108座水库被报道出现了水库诱发地震,其中有多少例是跟风的我们无从甄别,但确有震例根本不具备诱发地震的特征。6级以上震例只有上述四座水库,还有13个5.0~5.9级的震例,除中国外,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仅占全部震例的15%。

  几十年来,许多震例经过详细研究,人们对诱发地震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逐渐清晰。水库诱发地震的前期预测研究成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抗震设防和库区环境评估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中国水库诱发地震震例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最多的国家,也是对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最深入的国家。自从广东新丰江发生MS6.1级水库诱发地震至今,有报导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将近40例,其中有些是很容易识别的误报案例,也有些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比较公认的加上有一定争议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是33个,其中:减弱型1例,主震(或最大)震级为4.1~4.8级的有8例,3.0~3.6级的有7例,2.2~2.9级的有14例,1.2~1.6级的有2例。除新丰江水库以外,震级最大的是1974年12月22日辽宁参(葠)窝水库4.8级地震。

  发震水库在工程总数(坝高15m以上)中所占比例不足0.3%,但随着坝高和库容的增大,所占比例明显增高。我国坝高大于100m的工程出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约为21%。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以来建成蓄水的工程中,出现诱发地震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百米以上大坝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比例为30.2%。

  需要指出,高坝大库诱发地震出现的比例确实较高,这并不等于大坝越高(或库容越大)诱发地震的震级就越大。虽然世界上已经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四座水库都属于高坝大库,但详细的研究表明,坝高(或库容)与震级之间仍然不存在成正比的关系。很多水库诱发地震的主震是在尚未达到设计蓄水位时发生的。虽然新丰江和柯依纳(Koyna)水库都有随着蓄水进程地震活动逐渐加强的规律,但这只是说明库水对震源体产生的作用不是一瞬间的,而是有一个逐渐深入、逐渐加强的过程。

  再说诱发地震出现的比例,一座高坝大库所淹没的范围相当于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中小型水库,出现诱发地震的比例高出平均值几十倍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也不否认,高坝大库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确实比中小型水库所能产生的影响要大得多。而这种影响是坝高(或库容)这样简单的指标所无法描述的。

  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早期,人们看到高坝大库出现了较强地震,从直觉上以为坝高(或库容)与震级相关,也拟合出某种正相关的统计公式。随着人们对水库诱发地震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多成因理论。将不同成因类型、震级差别很大的震例放在一起进行统计,是没有意义的,所得关系式没有实用价值。

  早在1975年班夫(Banff)国际诱发地震讨论会上,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非构造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在1981年14届国际大坝会议论文集中我们看到欧洲学者发现了冻裂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多个震例;1980年贵州乌江渡水电站发生了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夏其发等(1988)发表了《论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一文。文章给出的定义是:由于蓄水改变了外力地质作用的条件,导致地表局部范围内不良自然地质作用加剧,从而产生的地震现象称为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文章指出,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不会很大,一般是小震和微震,最大震级可能在MS4.5级左右。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又可分为五类:

  ①碳酸盐岩类岩溶(喀斯特)塌陷型;

  ②浅表应力卸荷型(原名地壳表层卸荷型、浅层应力调整型);

  ③冻裂型;

  ④易溶岩(岩盐等)溶解塌陷型;

  ⑤滑坡崩塌型;

  ⑥矿洞塌陷型(新加的类型,废弃或停产的煤矿因蓄水产生塌陷而引发了频繁的微小地震)。

  我国的33个水库诱发地震震例中,绝大部分是岩溶塌陷型和浅表应力卸荷型,构造型水库地震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人们以往对诱发地震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由于构造型水库地震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强,依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构造破裂型、岩溶塌陷型和浅表应力卸荷型是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水库诱发地震类型。

  外成成因水库诱发地震的提法是经过很长时间才逐渐被人理解和接受的。最初当我们向同行宣讲外成成因理论时曾被指是丢了西瓜拣芝麻,认为这些对大坝安全不构成威胁的微小震例没必要去过分关注,指示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预报破坏性水库地震上。实践证明,有效地识别和预测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如今,无论是对已发震水库的趋势分析还是拟建水库的前期预测,首先要对水库地震的成因类型进行判断,然后再按照不同的成因类型分别加以论证。

  像新丰江和柯依纳(Koyna)水库这样6级以上震例当然不是外成成因的水库诱发地震,包括5级以上震例属于内动力地质作用下由断层破裂引起的地震,它们与天然构造地震的成因是一样的,库水只是起到“触发”作用。

  实际上,除了冻裂型以外,其它各类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在天然地震中也都能见到,比如塌陷型地震、滑坡引起的微小地震。还有“矿洞塌陷地震”早在“七五”攻关水库区本底地震研究中就被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还有一类地震成因长久以来一直被地震专家们误解和忽视了,这就是浅表应力卸荷型地震。

三、被地震专家忽视的地震现象

  众所周知,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无数地震,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震感的微小地震。这些微小地震中一部分属于大地震的前震或余震,而更多的是与构造无关、呈随机分布的微小地震。至少在中国,几乎没有连微震都不出现的绝对平静地区。

  通过对水库诱发地震的长期观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天然地震中呈随机分布的大部分微小地震也与地质构造无关,不受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这些微小地震是由岩石中的残余应力或局部应力场引起的,这与浅表应力卸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可能是一样的。

  根据弹性回跳理论,断层所在的岩石在大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积累起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当应力超过岩石或断层面的最大抵抗强度时,在瞬间产生错动而引起地震。科学家认为通过观测地应力和应变场的变化可以实现对大地震进行预报的目的。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更加紧了对地应力测量的研究,当时的地质部长李四光亲自到现场进行地应力解除试验。试验成功令李先生欢欣鼓舞,曾预言地震预报将在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然而事情并不像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大量的测量结果显示,人们在地表以下几百米处测量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区域构造应力场。水电站工地上所取得的测量数据显示主压应力方向明显受地形的控制,得到的是河谷地带的局部应力场。

  大量事实说明,区域构造应力场需要一定的埋深才得以存在。板块运动的巨大推力可以使岩层产生紧闭褶皱,也可以使青藏高原隆起上千米,这种作用力的来源是地幔软流圈的运动传达给地壳的。而在无限半空间的地表及浅层则是外动力地质作用占主导的场所,岩层中的原始构造应力被卸载,取而代之的是在风化、剥蚀、搬运和再沉积。浅层的基岩中仍然会在某些局部保留一些残余的构造应力,在水电工程地下洞室开挖时常见的“岩爆”现象,还有钻孔中出现的“饼状岩芯”证明了残余应力和卸荷应力的存在。在某水电站前期勘探阶段临时架设的单个地震仪就曾经记录到勘探洞开挖过程中因岩爆引起的微震活动序列。在另一个大型水电站施工之前就设置了完善的地震监测台网,多次记录到地下厂房开挖过程中的微震,并能与施工记录中的岩爆现象一一对应。

  研究表明,浅表应力卸荷型水库诱发地震就是因为库盆基岩中存在的残余应力在库水的浸泡下以微震的形式频繁释放出来,随着蓄水过程的完成地震活动逐渐平息,并不会无休止地反复发震。我们相信,没有修建水库的地区残余应力也会以微震活动释放,水库蓄水只不过使这个过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

  当水库诱发地震出现时,地震专家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寻找发震断层。而大量的天然微小地震活动甚至中等强度的天然地震往往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发震构造。地震专家却很少把它们联系起来看,天然地震中微小地震的成因被熟视无睹地忽视了,而水库地震中的构造作用又被大大地夸张了。

  浅表应力卸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可以达到什么水平,这是一个尚未确定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一般来说不会超过MS4.0级。近年来出现在地震活动较弱地区的震例显示,这种类型的水库地震最大已经达到了MS4.1级。很多学者不能接受这么大地震是非构造成因的说法。对于浅层应力调整型水库地震的震级上限如何确定,还有待观察。

四、水库诱发地震可以预测吗?

  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水库诱发地震研究由回顾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前瞻性研究。近30年来,几乎全部拟建的大(1)型和多数大(2)型水利水电工程做过水库诱发地震前期预测研究。上面已经介绍了水库诱发地震具有多种成因,最主要的有三种类型:构造破裂型、岩溶塌陷型和浅表应力卸荷型。多年的研究实践,对它们的成因机制、判别标志、评价和预测准则等问题,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前期预测就是针对这三种主要的成因类型,从诱发水库地震潜在危险性及其对工程和环境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论证。对于不太常见的水库地震类型,也应该具有足够敏锐的辨识和预测能力。

  提到预测人们很容易地以为就是地震预报。其实,预测和预报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预报是针对地震时空强三要素做出的短临预测,需要给出哪天、在什么地点发生多大的地震。而且这种预报是行政行为,预报的同时伴随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和资源调配部署。而水库诱发地震的前期预测更像是地震的中长期预测,是科研行为。重点回答是否可能、可能性大小、可能产生的危害。具体地说就是,是否可能诱发构造型水库地震,最大可能震级是多高,最可能的发震部位;是否可能诱发哪类外成成因的水库地震及其最可能出现的部位和最大可能震级,等等。

  早期的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我们称之为“工程类比”法,即根据已发震水库的工程指标进行外推,例如:坝高、库容、蓄水深度、坝址基岩岩性等等。这些指标与诱发地震的机理没有什么关联,工程类比法把一座水库当作一个点来处理也不恰当。因为已经报道的水库诱发地震震例涵盖了各种工程规模,大到上千亿方库容,小到坝高12m,工程类比法滥用的结果就是“所有水库”都有可能诱发地震,而实际上我国已发震水库占工程总数(坝高15m以上)不到0.3%。这样的预测方法根本没有实用价值,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还相信了。

  现行的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方法我们称之为“地震地质和工程地质类比”法,这种方法的依据是水库诱发地震的多成因理论。在分析已有水库地震发生的地点和强度与当地的地质条件的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总结出起主导作用的发震要素,即:组成库盆的岩体性质、断裂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这些要素对预测水库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再根据不同成因类型水库地震的判据分别加以论证,提出预测意见。

  总结我们这些年来对水库诱发地震评价所做出的贡献,主要不是成功预测了哪次地震,而是成功预测了哪里不会发震、哪里不会发生强烈地震。最让我们记忆深刻的事件是我们曾经信心满满地预测二滩水库会诱发6.5~7.0级构造型水库地震,并且坚持在现场连续进行了12年的监测,实际上却没有发现任何类型的水库诱发地震。

  在常见的三种水库诱发地震类型中,目前我们对预测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把握最大。简而言之,水库内并不是所有石灰岩分布区都有可能诱发塌陷型水库地震,我们可以区分出那些虽然有石灰岩、甚至有明显的溶洞但却不会诱发岩溶塌陷型水库地震的库段。而无法确定的是预测可能产生地震的库段是否真的会发生。

  浅表应力卸荷型水库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最大,目前还没有发现有效的判别标志。某水库在勘探和施工时,钻孔中出现的饼状岩芯和岩爆现象非常多,但蓄水后却没有发生这类水库地震。

  构造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难度最大,由于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而倍受重视。在已经做过前期预测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中,绝大部分都给出了可能诱发5~5.5级地震的预测意见。在已经建成得到验证的水库中,全部都没有发生构造型诱发地震。最有名的当属某国际知名专家曾预测小浪底水库下游1km处的断层可能诱发构造型地震,震级应按已发生的4个6级以上震例的平均值即6¼级考虑。而实际上连更小的地震也没有发生。可以这么说,截至目前,人们对构造型水库地震的预测百分之百都不准确。

  我们目前所能做的仍然是排除那些不可能诱发构造型水库地震的库段。对于那些可能发震的库段是否真的发生确实没有把握。

五、构造型水库地震是如何诱发的?

  自从出现6级以上强烈水库地震以后,诱发地震问题引起了各个领域科学家们的热切关注。对水库地震成因的探讨一直是人们最感兴趣的课题,地质和地震专家认为,水库诱发地震的研究可能成为天然地震的预报的突破口。人们一度以为,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制问题比起天然地震的发震机理更容易得到验证,因而也更容易解决。曾有过许多假设的诱震理论和模型流行,最终都不了了之。至于像水的应力腐蚀作用、泥化、软化和润滑作用等等,仅适用于浅表应力卸荷型。目前还留下来的只有库水的重力荷载作用和孔隙压力作用受到公认。

  库水的重力荷载作用是水库对地质环境最直观的影响。大部分人以为构造型水库地震是被库水的重量压出来的,这是误解。在我国,几乎所有水库震例的主震(或最大地震)都不是发生在水最深的库段,很多震例是在尚未达到正常蓄水位时发生的,达到正常蓄水位以后地震活动并没有再增强。

  我们不能说库水的重量对地层深部完全没有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不能向下无限传递。一般来说,库水的重力荷载对库盆基岩的影响深度仅相当于水库宽度的一半。目前在我国西南地区建设的水库都没有宽阔的库盆,最大宽度仅1~2km。根据有限元计算,在水库正下方10km深度,库水荷载的附加应力已小于自重应力的0.05%。

  这小于自重万分之五的影响恐怕用“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来比喻也显得过于夸张了吧!假如重力真的可以压出6级以上地震,那么我们就能见到更多种类的诱发地震了,比如:大城市诱发地震、金字塔诱发地震、巨型贮货场诱发地震、摩天大厦诱发地震等等,这些都没有发生过。

  那么,库水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呢?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判别方法是分析蓄水对库区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分析其改变的幅度和影响范围。关于蓄水造成的孔隙压力增量,理论上讲可以全幅值地传递到无限深处。而实际上,完全的隔水层或不透水的地质体是不会传递孔隙压力的。库盆以下第一潜水含水层以下或几公里深的地方,库水造成的孔隙压力增量一般是传递不到的。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存在向深部的透水导水通道,活动断层就是这样的通道。早在上世纪80代年我们就提出了深水文地质结构面对诱发地震的作用,在以后的工程实践中不断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套预测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判别标志。在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界,目前已经普遍接受了我们的工作方法,虽然这套方法并不能使我们准确地预报出较强的水库地震,但至少可以较有说服力地圈出可能的危险库段,并在现有认识水平上确定出具有足够安全系数的、较为可信的诱发地震的震级上限。

  新丰江水库是我国唯一一座诱发了6级以上强震的水库震例,是我们总结构造型水库地震判据最重要的研究样本,但现在我们仍然不能确信今后再遇到类似的案例我们就能准确地识别并成功预报出来。最大的困难在于不确定因素太多。简单地说,我们无法仅从地表观察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库水的影响到底可以传递到多深,断层在地下一定深度很可能完全胶结成不透水的闭合面;我们不能有效地推测出断裂带深部是否已经积累了足够大的构造应力,还无法判断地下岩体是否已接近产生破裂的临界值。而所有条件组合起来恰好符合发震条件的概率可能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

  说到底,人类的工程活动对于地球来说终属于“外动力地质作用”,再大型的水库工程也不可能改变大地构造应力场。与板块运动的巨大推力相比,库水重力荷载的作用微乎其微。较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出现需要各种诱震因素的巧合,这很可能是某种不可复制的机缘。

  虽然我们还不能准确地预报构造型水库地震,但对于捕风捉影的推测、指鹿为马的断言还是可以分辨的。

六、汶川大地震不是水库诱发地震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第6期刊载范晓的文章《汶川大地震:地下的奥秘》,文中有关紫坪铺水库可能诱发了汶川大地震的怀疑特别引人关注,在配合范晓本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解和发挥、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成功地抢占了舆论制高点。然而,真实情况是不需要炒作的。下面给出我们的具体答辩。

  范晓总结了可能产生水库诱发地震的7项定性标志,摘录如下:

  ①坝高大于100米,库容大于10亿立方米;

  ②库坝区有活动断裂;

  ③库坝区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或其边缘,近代升降活动明显;

  ④深部存在重力梯度异常;

  ⑤岩体深部张裂隙发育,透水性强;

  ⑥库坝区历史上曾有地震发生;

  ⑦库坝区有温泉。

  范晓声称:上述7条,符合数越多,该水库蓄水后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就越大。紫坪铺水库符合了上述7项的前6条。

  现在我们先来逐个分析一下这七条所谓的标志。

  第①条,本文在前面已经论证了高坝大库的发震比例较高,但却不是所有高坝大库必然会诱发地震。因此,高坝大库并不是判别标志。

  第②条确实是诱发构造型水库地震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第③条和第②条的作用是一样的,盆地本身并不是诱震因素,边缘的活动断裂才是。

  第④条是判别隐伏构造的标志之一。与库水没有水力联系的隐伏断裂与诱发地震无关。

  第⑤条,张裂隙的延伸一般都不会很深,地表的张裂隙大多与构造无关。

  第⑥条,只有中等强度以上的地震才与活动断裂有关,弱震和微震几乎遍布整个国土面积。原来地震活动非常弱的地区也有可能出现水库地震。

  第⑦条,温泉是判断地下水循环深度的指标。水库蓄水并不能改变地下水的循环深度。对诱发地震而言,温泉既不是诱震因素也不是必要条件。

  显然,范晓总结的这7条标志只蒙对了一条,就是第②条库坝区有活动断裂。

  无需范晓证明,1990年我们就论证了紫坪铺水库存在诱发构造型水库地震的条件。但是,这并不能说明紫坪铺水库蓄水后库区所发生的地震就不再是天然地震活动的延续,更不能说明汶川大地震就是诱发地震。范晓是在偷换概念、误导公众。

  范晓在文章中写道:“紫坪铺水库于2004年12月1日开始蓄水,水位从海拔757米左右开始上涨;2004年12月10日,水位涨到761米;2004年12月底,水位涨到800米左右;2005年2月,水位到达820米左右;……”

  范晓在文章中还写道:“5.12地震前,已有四川省地震局专家公开发表的紫坪铺库区台网监测结果,数据时段为2004年8月16日至2005年9月30日,水位低于840米,共记录到-0.9~3.6级地震735次。”

  范晓引用的这篇文献是四川省地震局水库地震研究所胡先明2007年6月发表在《四川地震》上的“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动”一文。显然,胡先明发表的这735次-0.9~3.6级地震全部都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前的天然地震活动本底。范晓为了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故意捏造了紫坪铺水库提前蓄水的水位数据。就算范晓没有从新闻媒体上看到紫坪铺水库于2005年10月1日下闸蓄水的消息,也不会看不到胡先明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紫坪铺水库蓄水前天然地震活动”。

  范晓还在其文章中煞有介事地写道:“值得注意的是:地震沿水库南北两侧的龙门山主边界断裂、主中央断裂相对集中,同时在映秀方向的主中央断裂,地震震中沿断裂走向有一个与垂直方向约10°—20°夹角的密集地震发生区,而且在以库区中心点为圆心,半径15公里的圆内,该现象更加明显。这实际上反映震源处的断层除了沿垂直方向运动外,还兼有水平方向的滑动,总体形成斜向逆冲的效果。而这一特征,与两年多后的2008年5月,中国地震局的专家组对5.12地震震源分析的结果十分相似。”

  在胡先明的文章中并没有给出735次-0.9~3.6级地震的震中分布图,唯一一张平面地震震中分布图是“图1 区域中强以上地震震中位置分布”(见右图)。这张图给出的是发生在公元638年2月11日~2005年12月的MS≥4.7级的148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完全没有涉及到紫坪铺水库蓄水后的地震活动。不知道范晓是如何从这张图上看出“以库区中心点为圆心,半径15公里的圆内,该现象更加明显。这实际上反映震源处的断层除了沿垂直方向运动外,还兼有水平方向的滑动,总体形成斜向逆冲的效果”的。

  我们不想用“故意造谣”这样的字眼来形容一个地质专家,但是范晓的论述真的令人感觉是“匪夷所思”。靠编造紫坪铺水库提前蓄水的数据来到达误导公众的目的,不应该是专家的作为。

  我们完全可以肯定地说,5.12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与紫坪铺水库蓄水无关。详细的论证已经写成了科研报告,这里简要择录主要的理由有三条。

  1.紫坪铺水库没有改变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水文地质条件

  紫坪铺水库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北川~映秀断裂(中央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前山断裂)之间。江油~灌县断裂位于坝址的下游,距坝址最近距离约5km。北川~映秀断裂位于库尾,正常蓄水位877.00m刚好到该断裂的地表出露线与岷江的交汇点。地震专家证实,北川~映秀断裂是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裂。

  紫坪铺水库于2006年10月7日达到建库以来的最高水位:875.24m,距离设计正常蓄水位还差1.76m。而库尾映秀镇一带的天然最高洪水位是884.43m,显然,库水位根本不会超过当地天然河床的洪水位。

  紫坪铺水库处在北川~映秀断裂的下盘,显示紫坪铺水库并未改变发震断裂上的水文地质条件。渗流计算结果显示,紫坪铺水库蓄水后该断裂带位置的渗透比降普遍比蓄水前降低了80%多,有利于断裂带位置的渗透稳定性。

  2.汶川地震的序列特征与诱发地震的规律不符合

  512汶川大地震是一次没有前震的突发事件,是典型的主震-余震的震型。而四例6级以上的水库诱发地震全都是前震-主震-余震的震型。由于水库蓄水引发的荷载和渗压等因素的改变,是逐渐由库底向深部传递的,必然会以一系列前震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反映了库水对震源体产生的作用逐渐深入、逐渐加强的过程。

  虽然,天然构造地震也会有前-主-余震型,并非水库诱发地震所独有,但此次汶川大地震的序列特征与构造型水库诱发地震的序列特征完全不符合。

  3.紫坪铺水库蓄水后并没有引起库区地震活动的增强。

  截至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前,紫坪铺专用地震台网四年来所取得的测震资料显示,研究区没有发生过ML4级以上地震;已发生的所有ML3.0~3.9级地震均与紫坪铺水库无关;蓄水前后研究区ML≥0.5级地震频次没有明显增加。紫坪铺水库及其附近地区的弱震环境态势并没有改变。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确信512汶川8.0级大地震的发生与紫坪铺水库蓄水无关。个别地质专家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通过互联网散布“不能排除紫坪铺水库诱发汶川大地震”的言论,是故意误导公众。他们所编造的各种似是而非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我们相信,诋毁并不能使紫坪铺水库蒙羞,经过大地震考验的大坝将会变得更加坚强和光彩照人。八卦新闻的炒作,只会让更多的人关心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事实将证明紫坪铺水库不仅是“抗震标兵”,还将为四川的文明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号院A座11层 电话:010--58381747/2515 传真:010--63547632 
中国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PP工程学会 版权所有 投稿信箱:leidy5378@126.com
京ICP备1301578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2961号

 技术支持:北京中捷京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10-88516981)